跳至正文

从禅宗故事看“放下”的艺术:老和尚与小和尚的不同心境

“放下”,绝非易事,它是对世俗纷扰的超脱,是心灵的自我净化。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,途遇河流,见女子欲过河而不敢,老和尚毫不犹豫地背起女子趟过河水,随后坦然放下,继续前行。在那背起女子的瞬间,老和尚心中没有丝毫杂念,没有对清规戒律的畏惧,有的只是助人渡河的纯粹善意。而事后,他更是能将此事轻轻抛却,不存一丝挂碍,这便是 “放下” 的精妙所在。他明白,事情既已过去,再纠结于背女子过河这一行为本身是否合乎戒律,毫无意义,只会徒增心魔。这种物来顺应、去而无痕的坦然,正是 “放下” 艺术的完美演绎。
反观小和尚,拘泥于教条,被世俗观念禁锢了心灵,无法释怀师父背女子过河这一举动,一路上心事重重,徒增烦恼。他不懂得,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,而在内心的豁达。这恰似生活中的我们,常常被过往的经历、既定的规则牵绊,难以洒脱前行。正如学禅弟子问师父何为禅,师父答 “吃饭的时候吃饭,睡觉的时候睡觉”,这般简单平常之事,却鲜有人做到。该吃饭时被诸多事务缠身,该睡觉时满心杂念难以入眠,我们总是在该专注当下时,被过去的遗憾、未来的担忧抢占心神,无法释怀过去的失败、错失的机遇,又对未来充满焦虑,难以真正放下包袱,享受当下一刻。
再看庄子笔下的马,原本自由驰骋于草原,食草饮水,遵循天性,何其逍遥。伯乐出现后,以自己的标准挑选、训练,良马十不存一,马被装上马鞍、套上盔甲,征战沙场,或马革裹尸,或战死疆场,背离了最初的自由。这警示着我们,莫要像马一样,为了迎合外界标准、追求虚名,而失去自我。人生路上,太多人如夸父追日般,追逐着遥不可及的目标,在名利的赛道上疲于奔命,忽视了身边的美好,被功成名就的欲望驱使,沦为疲倦的奔跑者。我们执着于他人眼中的成功定义,放不下对财富、地位的追逐,却不知在这无尽奔忙中,心灵愈发空虚。
在这纷繁复杂、物欲横流的时代,人人争名逐利,卷在其中,精神内耗严重。我们忙忙碌碌,为家庭、为事业,却很少停下脚步,倾听内心的渴望。殊不知,如老和尚那般放下执念,顺应本心,困了睡、饿了吃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才是生活的真谛。我们的烦恼,有时不过是肠胃里细菌传递的需求未被满足,有时是大脑不堪重负却仍不知休息。足腹、足眠、足暖是修行根基,张弛有度方能成就大事。
放下,是一种智慧,让我们不被物欲蒙蔽双眼,看清生活的本质;是一种勇气,助我们挣脱世俗枷锁,敢于挑战常规;是一种心境,使我们回归内心宁静,专注当下美好。它要求我们在面对抉择时,不被过去的经验束缚,不被未来的不确定吓倒,只依循内心的正道。学会放下,方能在这浩渺宇宙中,寻得属于自己的自在天地,品悟人生真味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