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物来顺应,无所挂碍

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,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、欲望纠缠,心灵难得片刻安宁。然而,“物来顺应,无所挂碍” 却似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回归本真、找寻内心宁静的道路。
禅宗故事里,老和尚背女子过河,事后坦然放下,继续前行,小和尚却一路耿耿于怀。老和尚的洒脱,正是 “物来顺应” 的写照。面对女子过河的困境,他顺应内心助人的善念,背起女子趟过河流,事情过后,心中毫无挂碍,不被世俗的清规戒律所缚。反观小和尚,拘泥于教条,满心纠结,放不下这一 “犯戒” 之举,徒增烦恼。这鲜明的对比,让我们看到,很多时候,困住我们的不是外界的事物,而是自己内心的执念。
禅的心法 “饿了就吃饭,困了就睡觉”,看似简单至极,却鲜有人能做到。生活中,我们常常在该吃饭时忙碌于诸多事务,该睡觉时心中还装满烦心事,辗转难眠。我们总在刻意追求些什么,以为远方才有真理,却不知无心而为,顺应生活的日常节奏,大道自在脚下。马本天性自由,于草原食草饮水、尽情奔腾,伯乐却以自己的标准严苛训练,使得马儿为虚名征战,失去自我。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,为了迎合他人眼中的成功标准,为名利奔波劳碌,忽视了身边的美好,忘了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。
在当下这个快节奏、充满诱惑的时代,人们争名夺利,卷得疲惫不堪。我们都在努力奔跑,想抓住一切机遇,却又在迷茫中无所适从,陷入精神内耗。庄子早在千年前就告诫我们 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”,可我们却很少停下脚步,静下心来。我们总觉得追求越多,生命越有意义,却不知过度的追求让我们沦为疲倦的奔跑者,与生活的真谛渐行渐远。
其实,烦恼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我们没有照顾好最基本的需求。曾经,多数人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,而如今生活条件改善,我们却依旧被烦恼围绕。这是因为我们的肠胃细菌驱动着饮食喜好,进而影响情绪,加上欲望的膨胀,让简单的生活变得复杂。睡眠不足又加重大脑负担,导致疲劳、情绪不稳等一系列问题。所以,“足腹,足眠,足暖” 是生活的基石,也是修行的起点。
《菜根谭》提醒我们,无名无位的清静自足,远比追逐名位的快乐来得真实;衣食不愁后的精神折磨,比饥寒之苦更甚。我们忙碌却内心空虚,是因为心不在当下,做着违背内心的事。《道德经》也倡导圣人 “为腹不为目”,不被外在的声色货利迷惑,追求内在宁静恬淡。
让我们学会物来顺应,困了就睡、饿了就吃,放下执念,不被物役,于这喧嚣尘世,寻得内心的安然,无所挂碍地前行,品味生活最本真的滋味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