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的长河与生活的琐碎中,我们常常面临诸多抉择,犹如伯乐相马时的迷茫,究竟是该执着于外在既定的标准,还是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?
回首那禅宗故事,老和尚背女子过河,而后坦然放下,小和尚却一路纠结。老和尚物来顺应、无所挂碍,他遵循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善念,不被世俗的清规戒律所缚,不拘泥于外在对 “男女授受不亲” 的刻板标准。小和尚虽严守外在规则,内心却被执念填满,不得安宁。这恰似我们在生活中,面对形形色色的 “标准”,若一味迎合,内心的诉求便被压抑。
禅的心法倡导 “困了就睡,饿了就吃”,如此简单却又艰难。本该享受美食时,我们想着工作指标;该安睡时,脑海中是未完成的任务与无尽的烦恼。我们努力追逐外界认可的成功,按照他人眼中的 “好” 去塑造自己,如同伯乐以他的标准挑选良马。马本在草原自由奔腾,那是马的真性,伯乐的出现改变了一切,严苛筛选、精心训练,马为了迎合伯乐的标准,套上马鞍、身披盔甲,冲锋陷阵,即便赢得荣誉,可马自身又真正获得了什么?它们失去了自由,甚至付出生命代价,只为契合那所谓的 “良马” 标准。
在当下这个快节奏、充满诱惑的时代,人人争名逐利,仿佛置身巨大的名利漩涡。为了功成名就,我们奔波劳碌,忽视了身边的美好,忘却了内心真正的渴望。我们以为追逐的是梦想,实则可能只是在满足外界的期待,就像夸父追日般永不停歇,却疲惫不堪。然而,庄子早在千年前便点明 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”,我们何苦为难自己,被外在标准裹挟,而不去探寻内心的安宁?
人生并非只有功成名就才具意义,回首往昔,多数人曾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,如今生活富足,我们却又陷入新的精神困境。我们的身体、肠胃中的菌群都在向我们传达最本真的需求,可我们却因外在的诱惑、虚荣的标准,选择忽视。睡眠不足、精神紧绷,只为迎合工作的强度、社会的节奏,却忘了 “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”,足腹、足眠、足暖才是生活的根基,亦是修行的起点。
《菜根谭》提醒我们,无名无位之乐最为纯真,不饥不寒后的精神内耗才最可怕。我们常忙碌于不喜欢的人与事,内心空虚乏力,此时,不妨静下来,想想为何成了徒有虚名的追求者。圣人 “为腹不为目”,求本求实,不被物欲左右,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生活。我们也应如此,挣脱外在标准的枷锁,倾听内心的声音,寻回真正的自我,方能在人生旅途中悠然前行,不负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