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当追求成为负担时,我们还能从中获得什么?

我们常常如逐浪的扁舟,被追求的洪流裹挟着前行。为了功成名就,为了出人头地,我们马不停蹄,却在不知不觉间,让追求变成了沉重的负担。然而,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,回首审视,不禁要问:当追求成为负担时,我们还能从中获得什么?
禅宗故事里,老和尚背女子过河,而后坦然放下,小和尚却执念于清规戒律,一路耿耿于怀。老和尚的 “物来顺应,无所挂碍”,正是一种超脱的智慧。他明白,助人过河只是当下的善举,背了就背了,放下便不再萦怀。反观我们的追求,是否也常常被执念束缚?为了一个目标,我们咬牙坚持,可过程中的艰辛、压力,让心灵背负了太多,如同小和尚放不下心中的芥蒂,我们放不下对结果的执着,最终失去了享受过程的心境。
禅的心法倡导 “饿了就吃饭,困了就睡觉”,如此简单,却又如此难行。在现实中,我们该吃饭时忙碌于工作,该睡觉时心中还装满未竟之事。我们刻意追求着所谓的成功、完美,以为那才是人生的真谛,却离生活最本真的快乐越来越远。就像那些被伯乐精心挑选、严苛训练的马,原本在草原自由奔腾,却为了满足伯乐的标准,套上马鞍、盔甲,奔赴战场,即便骑手荣誉加身,马却可能马革裹尸。它们失去了天性,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追求外界认可的过程中,迷失了自我?为了名利、事业、家庭,我们卷入世俗的漩涡,争名逐利,却忘了问问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人生漫漫,我们总以为追求能赋予生命意义,像夸父追日般执着,可若这追求让我们只剩疲倦地奔跑,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,那意义又何在?庄子早在千年前就告诫我们 “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”,在这个快节奏、充满诱惑与迷茫的时代,人人都在奔波,精神内耗严重,却鲜有人停下,倾听内心的声音。我们的身体也在向我们发出信号,大脑需要通过睡眠重置神经突触,“足腹,足眠,足暖” 是修行基础,若一味紧绷,忽视身体需求,追求便成了摧毁身心的利刃。
《菜根谭》中提到 “人知名位为乐,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;人知饥寒为虑,不知不饥不寒之虑为更甚”,当我们衣食无忧,却陷入欲望的泥沼,为求更多名位而患得患失,内心的空洞愈发巨大。《道德经》亦言 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”,过度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、物质享受,只会让心灵愈发空虚。真正的智者,如圣人般 “为腹不为目”,求实不求虚,善用物而不被物役,回归内在宁静恬淡。
当追求成为负担,或许是时候放下执念,回归内心的宁静。在平凡日常中找寻简单的快乐,像老和尚一样,拿得起,放得下;像遵循禅意般,顺应生活的节奏。不再盲目追逐他人划定的成功,而是聆听内心的渴望,如此,方能在这纷繁世间,寻得属于自己的一方悠然天地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